上海垃圾分類“年報”成績亮眼 但對焚燒行業是利好還是利空?

 新聞資訊     |      2020-04-30 13:48:48    |    上海廢品回收網

  2019年4月26日,住建部等9部門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先行試點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印發了《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給出了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時間表,由此展開了全國范圍內大中城市進行垃圾分類工作的序幕。

  上海垃圾分類也快一年了,自5月1日起,北京、深圳也將緊跟上海腳步,開始全面強制推行垃圾分類,不按規定分類將被罰款。作為國內率先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的上海,通過這半年多時間的實踐,給其他城市提供了哪些寶貴經驗?

  上海亮出2019年成績單:干垃圾減量近兩成

  2020年工作重點:從干濕分離到垃圾減量,可回收物回收

  目前,上海市執行的是濕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分法”。在4月中旬上海舉行的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上,綠化市容部門公布了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年報”。

  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噸、有害垃圾分出量0.6噸、濕垃圾分出量7453噸、干垃圾處置量17731噸,較2018年底分別增加431.8%、504.1%、88.8%和減少17.5%。

  “三增一減”,直接體現了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成效,更具體表現在:居民參與積極性遠超預期。《條例》實施掀起了垃圾分類工作熱潮,上海發布的垃圾分類知識查詢量已達2000多萬人次;居民普遍參與日常垃圾分類,部分居住區居民習慣養成良好,已不需志愿者值守;以居民主動參與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居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快速提高,上海1.3萬余個居住區(村)的分類達標率由2018年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年底的90%。

  家住上海市楊浦區政立路黑山小區的居民劉高出門時總不忘隨手提著分裝著干濕垃圾的塑料袋,這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的習慣。和其他小區居民一樣,他被要求在上午7點-9點或下午6點-8點兩個規定的時間段內向小區垃圾箱房投放垃圾,除了干濕垃圾分開投放以外,裝有濕垃圾的袋子還需打開,在袋內垃圾倒入濕垃圾桶后,扔到干垃圾桶里。

  劉高告訴記者,在他家里不僅準備有專門的干濕垃圾桶,對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也單獨進行了收集,遇到拿捏不準的垃圾,他會借助“垃圾分類指南”微信小程序進行正確投放。在這款小程序里,還提供了隨堂測試,幫助加深記憶。

  據了解,2020年,上海將繼續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在去年干濕分離的基礎上,將工作重點集中在垃圾減量,可回收物回收上,確保可回收物回收量6000噸/日以上,有害垃圾清運量1噸/日以上,濕垃圾分出量9000噸/日左右,干垃圾處置量控制在1.68萬噸/日以下。

  探索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

  愛回收探索純商業化運營,在上海寶山、楊浦已實現商業閉環

  在上海不少寫字樓和居住小區,經常能看到外形簡潔、色彩亮麗的智能回收機與干濕垃圾桶一同放置。居民只要掏出手機掃碼,就能打開箱門,投遞可回收垃圾,并根據投遞重量獲取積分,到達一定積分還可以提現。

  自2019年7月上海市開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以來,截至目前,愛回收集團旗下“愛分類·愛回收”已在上海地區部署了近3000臺這樣的智能分類回收機,并開始進駐北京、深圳、黃石、濰坊、常州、連云港、青島等多個城市,全國范圍內鋪設近5000臺智能回收機,單日回收量峰值接近300噸。

  過去,從事廢品回收的多是走街串巷的流動商販,管理混亂,往往也只回收如“四機一腦”、廢紙箱、飲料瓶等相對價值較高的可回收物,但大量低價值且環境效益明顯的可回收物無人問津,最后被送入垃圾焚燒廠或填埋場。如何做到應收盡收、低價值產品高值化利用,一直是困擾城市管理者的難題,一些城市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為低價值回收物提供兜底保障,但效果并不明顯。

  “我們是全品類回收,其中包括低價值可回收物,比如玻璃、衣服、鞋子、低價值塑料、低價值紙、低價值金屬等,這些居民送來的低價值可回收物經運送到末端分揀中心后,會按照不同品類,在自動分揀線上被精細分揀,然后出售到相應品類回收再生產廠商,再生循環,最終‘變廢為寶’。”愛分類·愛回收CEO陳靜曄告訴記者,他們通過把可回收物分離出來,可以實現30%以上的垃圾減量,減輕政府垃圾清運處理壓力,降低政府財政支出。目前,整個項目采取純商業化運營模式,機器投放、回收、清運成本均由公司承擔,暫無任何政府補貼,目前在上海寶山、楊浦已實現商業閉環。

上海垃圾分類“年報”成績亮眼 但對焚燒行業是利好還是利空?

  據了解,今年,上海垃圾分類還將繼續在軟硬件等方面用力。硬件方面,也就是生活垃圾全程分類設施方面,上海將優化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個居住區服務點的功能提升,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處置效率。

  對末端處理設施會產生哪些影響?

  熱值提高、滲瀝液減少、有害垃圾減少,對現有焚燒發電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提出了新的要求

  盡管目前僅有上海一地真正開展垃圾強制分類工作,但相關數據已經驗證,垃圾分類的實施會導致入廠垃圾量隨之減少。因此,這是否會對焚燒發電廠的經濟效益產生較大影響成為社會資本特別關注的問題。

  目前,生活垃圾的末端處理方式主要是焚燒和填埋兩種,截至2019年底,我國建成投產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突破400座,垃圾焚燒所占的比例接近40%。焚燒作為垃圾處理的主流工藝,份額逐漸提高。

  上海環境集團固廢處置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不能簡單評估垃圾分類對焚燒發電廠的影響,但分類更精細后,會對焚燒廠運營有相應調整,總體是積極的影響。

  住建部專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也認為,垃圾分類對末端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應對得當則利多弊少。

  以上海市開展垃圾分類后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例,主要影響因素包括:(1)由于分類后的其他垃圾(干垃圾)熱值將提高30%左右,噸垃圾發電量將提升25%左右;(2)若繼續維持熱負荷不變,焚燒能力將降低20%左右;(3)由于含水率降低,滲濾液產生率將減少30%左右;(4)部分項目短期內將面臨垃圾處理量不足的矛盾。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海威測算,垃圾全面分類收集后,焚燒廠入廠垃圾焚燒量會減少15%~20%,使垃圾補貼費收入減少,全廠總收入約減5%左右;但由于垃圾量減少的部分主要為餐廚垃圾,其對總熱量的影響較小,全廠發電量變化不大,可以忽略,也就是說,發電收入影響不大。另外,滲瀝液量減量,其處理成本相應減少。

  “總的來說,焚燒發電廠收入支出有增有減、基本平衡,對已建成的垃圾焚燒廠的運行及投資收益均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劉海威表示。

  不過,在設備運行方面,由于垃圾分類后進入爐排爐的垃圾量、熱值、含水率等指標都發生了變化,對現有焚燒發電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對于已建垃圾焚燒廠的對策,張益建議,增加焚燒爐熱容量,或將前后拱及側墻改為水冷壁;再增加余熱鍋爐的受熱面,強化二三通道清灰能力;其次,更換大功率汽輪機或采用外部供熱,可考慮將引風機、給水泵、循環水泵改為汽動;以及調整燃燒供風系統,通過分級配風降低干燥段和燃燒段的空氣溫度;通過爐內噴滲濾液或噴水以降低爐溫。

  對于新建垃圾焚燒廠,他建議,重新論證垃圾熱值設計范圍,應用適應高熱值垃圾的焚燒技術;采用強制風冷或水冷爐排方式;論證干垃圾元素組成變化對煙氣污染物源濃度的影響;重新核定滲濾液處理設施規模;充分考慮需要協同處理的其他城市固廢的特性和數量。

來源:北極星固廢網